看到影片当中的小学生的场景,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小时候上学的场景。
看影片的过程当中,有时候会很惊讶和感慨,毕竟,这个影片拍摄的时间是1990年左右。而当时的日本教育就已经是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。而我自问我所经历的教育(99,00年出生的大陆一届)还是处于一种很原始的应试当中。
有时候感觉很可悲,为自己只能接受这样的教育感觉可悲和无奈。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于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好奇。
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,这部片子似乎可以算是是枝裕和的处女作。记得之前读英文采访,他也提到当时拍摄这部片子的经历:那时候他刚进入TV Man Union,常常逃掉会议去长野县拍这些小朋友。而这个拍摄持续了三年。后来在《宛如走路的速度》里看到照片,年轻的是枝导演跟四个小朋友在一起,其中一个调皮的男孩子像猴子般地爬上了他的肩膀。相信那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拍摄时光,似乎也影响了是枝在之后的作品中反复拍摄小朋友。
然而这部片子对是枝的影响还不止于此。个人揣测,也许在拍摄之初,是枝感兴趣的是伊那小学这种不采用教科书、推动“综合学习”的教学模式,但到最后对是枝影响深刻的却是孩子们对于“丧失”的体验。他后来在一篇名为《关于丧》的随笔中提到了小牛的死亡以及孩子们初次面对死亡的复杂心情:
气氛愉快但内心悲伤,虽然悲伤但牛乳味美,体验这种复杂的感情不叫成长那叫什么?
我透过后来的创作,坚持、钟情于“丧失”而非“死亡”,出发点其实就在这里。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同年(1991年)
未来的世界会更加多元化,通往精英的路越来越窄,焦虑的父母们该如何掌控局势?
是枝裕和为我们展现了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教育。在这样的体制里,孩子们畅所欲言,各抒己见。每一道题目都没有“标准答案”,甚至没有“参考答案”,自始至终都由孩子们全权决定,老师和家长不会发表任何“经验之谈”。
孩子们不是被推动者学习知识,而是在参与生活的过程中自发性的,顺其自然的探索未知。包括Laura为什么会来月经?Laura为什么会怀孕,Laura的宝宝是从哪里降生的
如果没有最后一场关于是否要还劳拉的讨论,如果没有老师带来关于为什么要还劳拉的反转,养牛可能只是一个看上去有些特别有些酷的PBL项目,当然考虑到这是30年前的PBL,会更酷一点。这个项目看到最后,实在是非常优秀,是因为这场讨论让孩子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、认清了、也接纳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。这种对情感,尤其是集体性共同情感的认识和接纳,可能是一生中也很难有的经历。
是否要还劳拉?
答案是预设好的,要还。
为什么要还?
因为劳拉是农协的,因为我们六年级会更忙没时间养劳拉了。
是枝刚出来时,拍了很多纪录片,这是其中的一部。很早,画质很差,但是很好看。原来,学习也可以如此有趣。
一帮三四年级、八九岁的孩子。戴着帽子、手套,穿着工作服,热火朝天的为即将到来的laura搭棚子。男生上梁钉钉子,锤子都还拿不太稳。女生在底下搬木板,一个人力不够,那就两个,三个。不谈大人为什么真放心他们去干。只看他们活蹦乱跳的架势,好不快活。我是很久没听见有人笑得那么开心了。
我也想,三五成群去玉米地掰玉米,也想跟着小姐姐将那些玉米卖给邻家的阿姨。而不是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
“另一种教育”的可能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z1yy.com/post/id-64380.html